北京社區這些年發生瞭哪些變化?跟著建築學教授“逛菜場體檢”

2018年3月27日訊,隨著北京城市總規的細化方案不斷出臺,一座錦繡之城脈絡逐漸清晰。與百姓生活最為近密的菜市場該如何佈局,寸土寸金的街巷該讓機動車如何容身,與我們朝夕相伴的各類公用設施該如何做好加減法,本報記者陪同規劃專傢、學者為這些生活細節進行瞭一次“體檢”。

跟著建築學教授“逛菜場” 變遷的菜市場 不變的市井文化

“雖然學的是建築,但是我一直很喜歡研究菜市場。”

盛強,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。慣性思維裡,他應該是站在三尺講臺前授業解惑的高冷先生,但私底下,這是個喜歡逛菜市場的北京爺們兒。“從2005年做博士論文開始,幾乎每隔五年,我就對北京三環內的菜市場進行一次地毯式的調研。”

這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,將菜市場稱為社區級中心。在城市高速更新中,菜市場作為城市重要“器官”,“它不僅具有經濟價值,還具備重要的社會文化意義,可以說,它們蘊含著最鮮活的北京市井文化。”

從北二環的新民菜市場開始,到西南二環的豐肇龍菜市場結束,盛強帶著《北京晚報》記者,完成瞭一次自北向南的“菜場漫遊”。

主幹道邊的菜市場 化整為零

代表:潤得立菜市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月子中心價錢

2005年、2009年和2015年,盛強曾三次調研新民菜市場,這也三環內現存不多的大型菜市場。

“其實這個菜市場是新民和日易晶盛菜市場的合體,所以顯得規模特別大。”2.7公裡車程之外,在德勝門內大街邊,曾經有一個規模更大的潤得立菜市場。2014年9月底潤得立關張,當時涉及撤離商戶達600多傢。撤走的商戶並沒有全部離開,留下的一部分轉移到瞭新民菜市場,那裡的攤位因此大幅增加。另一些商戶沒有走遠,而是化整為零,分散在瞭附近的四環胡同內。

“潤得立菜市場在德勝門內大街這條主幹道邊,所以可能是景觀以及交通、衛生等的考慮,市場被關閉。表面看,市場沒瞭,但是如果往市場背後的胡同深處走,你會發現又滋生出新的小菜店,它們依靠‘用戶粘性’存活下來。”

來自雄安新區的胡姐,是潤得立菜市場的老商戶,現在她在四環胡同西北角租瞭個店面,繼續經營著水產生意。胡同裡的大爺大媽習慣出門遛彎的時候,從胡姐這裡買走10塊錢一包的舟山帶魚。“客流量肯定是不如市場那時候大瞭”,胡姐說,支撐她做到現在的原因,正是十幾年攢下來的“業緣”,“主要是這附近的老居民,還有給熟悉的飯館送貨。”

從四環胡同離開的時候,盛強特意打聽瞭一下這裡胡同小店的菜價,小油菜兩塊五一斤,除瞭便利,便宜也是居民鐘情菜市場的重要因素。“我記得原來跟蹤過一個來潤得立買菜的市民,是給工地做飯的,每天騎著車過來批發饅頭,就是因為菜市場的饅頭比超市便宜。”

體檢報告:保留社區小店

在胡同深處留存下來的不僅是水產店、肉鋪、菜站,還有五金、雜貨甚至修理攤位,這就是“社區中心”的存在意義。“小店還是建議保留,對胡同深處的居民來說,小店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。他們也會去大超市買菜,但是平時針頭線腦之類的零散需求,肯定是就近解決最方便。”

文保區裡的菜市場 升級改造

代表:宮門口菜市場、富國裡菜市場、金瀛便民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

在白塔寺附近,曾有兩傢菜市場遠近聞名,它們分別是富國裡菜市場和宮門口菜市場,因身處文保區之內,在2015年被拆除。

宮門口菜市場的原址,在2016年成為北京國際設計周之“白塔寺再生計劃”開幕式所在地。如今設計周留下的痕跡依稀可見,菜場的模樣早已無從尋找。原址對面有一個規模很小的菜站,但提著空菜籃子的胡同大媽過菜站而不入,盛強好奇心被激發,“大媽們一定還有好地方買菜。”

在他看來,菜市場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商業聚集,而包含社交意義。“老人們喜歡紮堆兒聊天,而買菜是一個機會。不隻是跟街坊,而且跟商販們,也早就熟識。我記得原來有大爺先逛什剎海,再到這兒來買菜,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跟著胡同大媽的步伐,盛強找到瞭距離宮門口菜市場原址約1.3公裡的金瀛便民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務中心。

這裡購物環境更接近大商超,而且也包含社區中心具備的百貨、制衣、維修等功能。吳大媽是從宮門口、富國裡轉移到此的顧客,“環境肯定是更好瞭啊,沒菜市場那麼亂,就是價格會稍貴一點兒。”

體檢報告:價格還需更親民

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並不否認價格上與菜市場的差異,但她表示:“咱這兒走的是精品路線。”盛強建議,在升級改造之後,社區服務中心的菜價還是應該盡量親民,“對市民來說,實惠是第一位的。”

社區深處的菜市場 化零為整

代表:香廠路百姓生活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護理中心服務中心

盛強調研的對象,是三環內5個攤位以上的菜市場。2005年到2009年,規模以上菜市場數量從179個增加到183個,而2015年比2009年減少瞭約20個。“相對來說,南城菜市場的梯度更加完整,除瞭規模不等外,有些隻開早市,另些隻開晚市。”

回訪香廠路,盛強發現,這裡沿街鋪開的晚市,一部分進入臨街門面,一部分被香廠路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吸收。走進去數瞭數攤位,盛強告訴記者:“這裡頭攤位數有近40個,比我2015年來的時候多瞭一倍。”

擴容後的服務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月子中心收費中心,在一條小路的盡頭,地處社區深處,車流量少,盛強覺得這樣的地理位置是其能保留並擴容的關鍵因素之一。傢住附近天橋北裡的齊大媽,對服務中心帶來的“化零為整”非常開心,這意味著她既能到熟悉的攤位買菜,又不必擔心晚市的臟亂。“這裡的豆腐,我吃瞭好多年瞭,好吃,別的地兒買不著。那個饅頭店,天天排隊,都上電視臺瞭。”關於攤位的“典故”,齊大媽如數傢珍一般,滔滔不絕。

體檢報告:滲入社區內部

盛強告訴記者:“隨著城市的更新,超過400個攤位的大型批發市場因不符合定位正漸漸遠離市區。隨著北京的新規劃方案以及人們消費方式的變化,菜市場也在發生變化。有的分散瞭,朝小型化發展;有的升級瞭,走精品路線;有的向社區深處滲透。不過,我們市民的生活始終離不開這些菜市場。傢裡做著飯,突然發現缺一頭蒜,第一反應,不是去大超市或者網購,還是下樓去最近的菜場‘求助’。”

菜市場好比老朋友

與盛強見面,約在北二環邊的新民菜市場。走出鼓樓大街地鐵站,導航顯示距離菜市場標記點隻有200米。曾經無數次路過此地的記者,完全沒有留意到,北護城河對岸的濱河路邊,有一個菜市場。就像盛強所說,在城市更新中,菜市場已經越來越滲透到社區深處,可能規模上有所變化,但其重要性依然顯著。他將大型菜市場的拆改比作恒星爆炸,“恒星不會就此消失,而是演變成白矮星、星雲等樣式存在。”

現在的北京社區,胡同與街巷之間,小而精的社區菜站星羅棋佈,老北京市井文化的生命力,在大爺大媽的漫步、采購和攀談中,幻化出新的容顏。

來源:北京晚報 記者 孫毅
arrow
arrow

    omm448qq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